查看原文
其他

党建创新案例| 枝江市:“书记到我家”——走到家门,还要走进心门

一、活动缘起

十九大报告指出:“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,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”;省委要求市县乡书记带头实现“三个走遍”;宜昌“聚力计划”提出要做实“履职承诺”,以党建实绩提升群众获得感、增强向心力。如何将这些抓细抓小、落地落实,枝江市一直在探索。

3月,首次安排干部“大走访”,收集意见4127条,群众拍手称赞“十几年没有干部到家中坐一坐”。面对期盼,枝江市委下发《通知》,在全市开展“书记到我家”活动,打造“民情走访”升级版,努力实现“三个转变”:

由单打独斗转为联动合奏。市镇村“三级书记”带动,把各方力量统筹,与工作推进结合,形成“市委书记+市委常委+党组书记+机关干部”;“镇党委书记+村(社区)书记+‘两委’成员+驻村干部”“两条线”联动格局,从过去村社区书记198人、到现在干部下乡2582人,两条线联动3437人。

由被动联系转为主动互动。干群关系大致历经计划经济“群众找干部”、农业税时代“干部找群众”、税改后“干部群众两不找”三个阶段,新时代要重拾优良作风,既不能“官本位式”等群众来找,也不能功利性“被动式”去访,而应转变理念、主动贴近。

由上级考评转为群众点评。曾经轰轰烈烈的大走访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,但也饱受诟病,有的说“身住心不住不如不住”,“听时认认真真、走后杳无回音”,简单的民情走访已难以满足期盼。为此,我们把“书记到没到家门”“进没进心门”的评判权交给群众,以高不高兴、认不认可作为评价标准,推动各级党员干部实干惠民在一线。

二、主要做法

(一)高位推动。枝江市委书记刘丰雷同志带头示范,深入调研151个村,一对一走访农户180余户,现场解决问题200多个。

党组书记组团下访。枝江市直党组(委)书记积极响应,安排精兵强将,组建至少10人的“书记走访团”。

支部书记全覆盖走访。村(社区)书记和其他班子成员分片实地走访、屋场宣讲、湾子议事,确保活动全覆盖。

(二)专项推进。全年开展四轮“书记到我家”活动,一轮聚焦一个主题。3月聚焦“履职承诺”、摸准“十件实事”,上门入户,对接群众需求,各村承诺兴办“十件实事”,每月通报进度。

7月聚焦村(社区)“两委”换届、选准“当家人”,新、老班子全覆盖走访群众。

11月聚焦创城、社区治理,走进2.3万户居民家中,解决老旧小区管理、停车秩序、噪音扰民等问题1000余件,年度测评位居全省第一。

12月聚焦扶贫“回头看”、提升认可度,入户回访群众,群众认可度提升6%。

(三)闭环落实。围绕推动“事要解决”,建立民意收集、问题解决、反馈评价闭环,确保事事有回音、能落实。支部书记领衔承办。对群众意见日研判、日收集,村内能解决的,由村书记领衔承办。年终党员村民代表民主测评,占考核分值30%以上。村书记承办解决“民生小事”1500多件。

第一书记协调联办。对村内无法解决的,驻村“第一书记”协调镇和相关部门,联动解决。全市协调解决产业发展、环境整治、创业就业等问题3000余件。

政策支持专题专办。对受政策制约、基层难以解决的问题,上报市委、政府,研究具体措施,强化政策保障,从源头上破解。群众因病致贫、产业扶贫问题比较突出,市委、市政府研究出台“531”红黄白卡分类医疗保障政策、产业扶贫到户政策,惠及贫困人口2万余人。

三、初步成效

活动一年来,收到综合效应:

一是感情“加了分”。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,增进了信任,融洽了感情。全年未出现1例非访,信访总量下降23.4%。

二是发展“添了力”。活动中访民情、听民声、聚民智,体现了群众主体,汇聚了强大合力。走访之后,市镇村党组织分别承诺“十件民生实事”, 投入3000多万元,兴办实事6000余件。

三是干部“提了能”。老同志重温奋斗岁月,再燃激情;年轻同志走出机关,解决见面“说不上话”、进村“认不了路”、上门“办不了事”的问题。

大家真切感受到,亲密党群关系需要一脚一脚走出来,美好的生活需要一件一件干出来,书记到我家永远在路上。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